每一朵鮮花都有自己的故事,它們承載著人們的情感和祝福。然而鮮花中的玫瑰,有些人說不是真正的玫瑰,而是月季。
那么,花店賣的玫瑰真的是月季嗎?是否在以次充好、弄虛作假?
我們都知道鮮花中的“玫瑰” 外形美麗,花瓣層層疊疊,緊緊包著花心,像一個精致的小碗,顏色或紅或粉,或白或黃,亦有珍貴藍。
但是,這怎么看花瓣都好像路邊的月季,只是形狀經(jīng)過了精心打扮,才變得更加楚楚動人。
對于鮮花中的玫瑰,我們很容易看出它的花型,就像下面這種。
其實上面這種是月季,不是真正的玫瑰,真正的玫瑰是下面這種。它看起來似乎不夠精致,但卻很典雅。
它沒有月季的花瓣緊湊,略顯松散,花呈紫紅色,葉面不平,多褶皺,邊緣成鋸齒狀,刺細而密。
但真正的玫瑰味芳香,可以食用,鮮花餅中的玫瑰就是這種,還有玫瑰醬及化妝品中的玫瑰也是這種。
相對來說,月季的植株就顯得整潔很多,花也精致優(yōu)雅些,月季植株雖然也有刺,但刺少刺大,葉面平整光滑。
那么,花店中的玫瑰是否是用月季花充數(shù),來欺騙消費者?
其實不然,玫瑰源于rose?!懊倒濉盳ui早并不是花名,而是一種寶石的名字,這從“玫瑰”兩個字都是玉字旁(玉在做左偏旁時失去一點,像是“王”字)就能看出。
月季的觀賞性則是Zui高的,品種也是Zui多的,因為有的品種花期很長,月月開花,季季開花,所以叫作“月季”。
那么為什么在日常用語中,這些觀賞用月季被誤叫作“玫瑰”呢?
其實,這就和翻譯有關了。
和中國人用玫瑰、月季、薔薇等多個名字稱呼薔薇屬植物不同,西方人只用一個詞稱呼薔薇屬植物。
比如古羅馬人把所有這些植物統(tǒng)稱為“rosa”,這個詞進入法語和英語,就拼寫成rose。
20 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期間,大量西方文學作品被翻譯成漢語,當時的翻譯者在翻譯這種植物名稱的時候,懶得按照具體情況分別翻譯成薔薇、月季和玫瑰,就干脆統(tǒng)一翻譯成“玫瑰”。
至于為什么這些譯者選擇了“玫瑰”而不是“月季”,也許是因為他們覺得無論從字面還是發(fā)音來考慮,“玫瑰”都比“月季”更典雅華麗吧。
來源:互聯(lián)網(wǎ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