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

為什么很多"玫瑰"其實是月季嗎?

玫瑰成為愛情的信物,是地地道道的西方文化。據(jù)希臘神話記載,司管愛情的女神阿芙洛狄忒(相當于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)曾經(jīng)傾心于一位叫阿多尼斯的美男子。后來阿多尼斯在打獵時被野豬殺死,阿芙洛狄忒聞訊向他跑去。在途中,她的皮膚被玫瑰刺扎傷,血流出來落到玫瑰上,便使原本白色的玫瑰變成紅色了。這就是紅玫瑰被作為愛情象征的由來。

不過,如果我要告訴你,在花店里賣的玫瑰花其實是月季,你會覺得怎樣?

為什么很多"玫瑰"其實是月季嗎?(圖1)

“玫瑰”Zui早并不是花名,而是一種寶石的名字,這從“玫瑰”兩個字都是玉字旁(玉在做左偏旁時失去一點,像是“王”字)就能看出。這種叫做“玫瑰”的寶石又名“火齊(jì)”,是什么樣子的呢?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引用了一部叫做《異物志》的佚書,對它作了細致的描述:“南天竺諸國出火齊,狀如云母,色如紫金,重沓可開,折之則薄如蟬翼,積之乃如紗縠?!边@是說,這種叫做“玫瑰”的寶石的顏色是純銅一般的紫紅色,可以拆成很多薄層。今天的礦物學家據(jù)此認定,玫瑰就是鋰云母。

Zui遲到唐代,玫瑰才開始用來作為花名。這種花的顏色是紫紅色,像是寶石玫瑰的顏色,因而得名。不過,玫瑰花的Zui大特色并不是花好看,而在于氣味十分芳香,既可作為調(diào)味品,又可以提取香料?!都t樓夢》中的“玫瑰露”,就是玫瑰花瓣的水提取液。至今,在北京西部的妙峰山,還有萬畝玫瑰園,每年5月玫瑰花開,都吸引了很多城里人去參觀,購買各種玫瑰制品。除了花為紫紅色、氣味芳香之外,玫瑰還有一個特點:葉片是發(fā)皺的。玫瑰的學名是Rosa rugosa,種加詞rugosa的意思就是“多皺的”,形容的就是它的葉片。

在植物學上,玫瑰是薔薇屬(這個屬的學名自然是Rosa)植物的一種。全世界的薔薇屬植物一共有200種左右,其中有80多種分布在中國。因為中國的薔薇屬植物很多,所以古人并沒有給它們起統(tǒng)一的名字,而是分別起了好幾個名字。除了玫瑰之外,薔薇、月季、木香、刺玫(刺蘼)都是不同薔薇屬植物的漢語名字。其中,薔薇的名字Zui古老,據(jù)說它本來寫做“墻靡”,“靡”是蔓延的意思,形容這種植物的枝條有一點攀緣習性,能夠在墻上蔓延,后來就寫成了同音的、字形更整齊優(yōu)美的“薔薇”。月季的觀賞性則是Zui高的,品種也是Zui多的,因為有的品種花期很長,月月開花,季季開花,所以叫做“月季”。

在歐洲,則分布有50多種薔薇屬植物。在18世紀和19世紀初,中國的幾種月季和薔薇傳到歐洲,歐洲人如獲至寶,用它和歐洲本土的薔薇屬植物相互雜交,培育了大量的觀賞品種。因為這些品種往往都有月季作為它們的親本,而且大多也都繼承了月季花期較長的特點,所以實際上它們都是月季,而不是玫瑰。

那么為什么在日常用語中,這些觀賞用月季被誤叫做“玫瑰”呢?這就和翻譯有關了。和中國人用玫瑰、月季、薔薇等多個名字稱呼薔薇屬植物不同,西方人只用一個詞稱呼薔薇屬植物。比如古羅馬人把所有這些植物統(tǒng)稱為“rosa”,這個詞進入法語和英語,就拼寫成rose。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期間,大量西方文學作品翻譯成漢語,當時的翻譯者在翻譯這種植物名稱的時候,懶得按照具體情況分別翻譯成薔薇、月季和玫瑰,就干脆統(tǒng)一翻譯成“玫瑰”。至于為什么這些譯者選擇了“玫瑰”而不是“月季”,也許是因為他們覺得無論從字面還是發(fā)音來考慮,“玫瑰”都比“月季”更典雅華麗吧。

如今,大陸園藝學界仍然堅持區(qū)分月季和玫瑰,甚至堅持區(qū)分“月季花”和“月季”——月季花只是指原產(chǎn)中國、學名為Rosa chinensis的那個種;而當泛指所有通過雜交獲得的花期較長的栽培薔薇屬植物時,就只能叫“月季”而不能帶“花”字。然而,另一個現(xiàn)實是“玫瑰”一詞已經(jīng)深入人心,在大眾的語詞體系里已經(jīng)不太可能再改成“月季”了。既然語言是大眾創(chuàng)造的,不是某幾個專家學者的專利,或許我們也不必非得說日常用語中的“玫瑰”一詞是誤用,大可以痛快承認,它就是月季的通稱吧。

Zui后,我還要提醒你一句:無論是玫瑰還是薔薇還是月季,它們的莖上都有皮刺,這是薔薇屬植物的一個共同特征。所以,送人玫瑰的時候,要小心別讓刺扎了自己的手,否則,就不是“送人玫瑰,手有余香”,而是“送人玫瑰,手有余傷”了。(轉自果殼網(wǎng))

聲明:月季網(wǎng)致力月季產(chǎn)業(yè),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網(wǎng)絡,版權歸原作者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。

月季網(wǎng)

月季網(wǎng)